第二届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中国区总决赛落幕

8月24日,由国际宇航联合会与中国宇航学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办,国际宇航科学院研究中心、国际宇航联合会卫星商业应用专委会协办的第二届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中国区总决赛在北京落幕。比赛决出制作组金、银、铜奖,以及论文组和创意组的一、二、三等奖。获得制作组金奖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星”代表队、“中子立方星”代表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自展星域”代表队,他们将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总决赛。今年10月举行的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对国际总决赛获奖队伍进行颁奖和展览展示,荣获国际总决赛特等奖的作品将有机会由中国火箭免费搭载发射。

闭幕式现场

赛事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赛事联合主席、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主任于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程波,赛事联合执行秘书长、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主任克里斯汀·费齐廷格,赛事联合执行秘书长、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等领导专家出席闭幕式。

本届赛事中国赛区共收到来自全国32所高校及单位,超过400名师生参与研制的参赛作品78份。参赛队伍中,博士生占比20%,研究生占比50%,本科生占比30%。中国宇航学会对参赛作品经过资格审查、组织专家初评,最终评选出来自14所高校的36支队伍携作品进入中国赛区总决赛。

决赛现场,36支参赛队伍围绕立方星的飞行任务、平台及部组件创新系统设计、载荷与应用、人工智能设计、创意科幻设计等主题,展示各自作品设计理念,并进行现场答辩。

赛事联合执行秘书长、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主任克里斯汀·费齐廷格来到中国赛区现场并为获奖团队代表颁奖。他指出,现阶段以立方星为代表的微纳卫星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校成为研制微纳卫星的主力,基于微纳卫星开展的合作也是国际航天领域合作与交流的热点。这项赛事为高校学子提供了一个长期的、优质的竞技和发展平台,共享新机遇、共迎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克里斯汀·费齐廷格、于登云共同为获得金奖的队伍颁奖并合影

赛事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作赛事总结。他指出,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为全球航天事业注入了最新鲜的血液。本次大赛参赛作品一是涉及面广,涵盖了碎片消除、空间环境探测、小行星探测、在轨服务等航天主要任务领域,比如国防科技大学提出的“分子组装卫星”和北京理工大学提出的“太空螃蟹”空间在轨服务立方星。二是创新性大,既包括了卫星系统的概念创新,如中山大学提出了基于折纸机构的高容纳比可伸缩立方星模块;也包括立方星专项技术创新,如香港理工大学提出的OFDM导航信号高精度测距算法。三是实用性强,多数作品具有很高的工程转化价值,如西北工业大学提出的空间碎片消除和电磁对接集成化载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空间中子探测载荷。四是完成度高,许多团队完成了地面原理样机或开展了地面演示验证。

中国宇航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唐志荣

Copyright © 2022 摩洛哥世界杯|冰岛世界杯排名|阿森纳视频里的世界杯影像|arsenyanvid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