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让我手心冒汗的下午
上周五的体育课上,李老师突然宣布要举行班级乒乓球颠球比赛。我握着自己那块磨得发亮的红双喜球拍,感觉心脏都要跳出胸口了。
"规则很简单,每人三次机会,取最高成绩。球落地或者碰到身体都算失败。"李老师的声音在体育馆里回荡。
第一轮比赛开始,我紧张得连球都拿不稳。隔壁桌的小明已经连续颠了50多下,球就像粘在他拍子上似的。我深吸一口气,试着回忆爸爸教我的要领:
- 手腕要放松,像弹簧一样有弹性
- 眼睛紧盯球的旋转方向
- 膝盖微屈,保持身体平衡
轮到我了,我感觉到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第一次尝试,才颠了12下就失败了。第二次好一些,23下。最后一次机会,我调整呼吸,突然找到了节奏——
球拍与乒乓球发出清脆的"嗒嗒"声,我数着数着就忘记了紧张。30下...50下...当数到87下时,球突然擦到拍子边缘飞了出去。
虽然最后只拿到第二名,但这次比赛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颠球,其实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和临场稳定的心态。放学后,我特意去器材室借了个乒乓球,决定每天放学后都练习半小时。
现在想来,那个阳光斜照进体育馆的下午,球拍与乒乓球奏出的节奏,还有同学们此起彼伏的计数声,都成了我最珍贵的体育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