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揭晓的“2024北京榜样”,中国男子乒乓球队队长马龙当选年度榜样人物。马龙在颁奖典礼上表示:“作为国乒和北京乒乓球队的一员,我在国际赛场上为祖国夺取过很多荣誉。除了获得冠军,更重要的是,把热爱和坚持的体育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人。未来希望继续为首都添荣光,让体育精神在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中闪耀。再次感谢大家的信任,我将继续前行。”
马龙,是中国奥运参赛史上夺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起至2024年巴黎奥运会,他参加了四届奥运会,共夺得六枚金牌。23年的职业生涯,马龙成为乒乓球史上首位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巡回赛总决赛、全运会及全锦赛单打冠军于一身的“超级全满贯”男子选手,也是乒乓球史上首位蝉联奥运会男单金牌的运动员,男乒历史上首位双圈大满贯得主。
23年前,“鞍山小马”凭借努力成为了辽宁省队的一员,但他的成长道路很快遇到了瓶颈,乃至跌入低谷,13岁的马龙一度面临被省队淘汰的境地。彼时正值北京西城体校到当地挑选乒乓球苗子,教练关华安看中了马龙。马龙也极为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跟随关教练来到北京继续训练打拼。
回忆起当年这个抉择,马龙坦承:“那是我人生和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一次了不起的选择。当时自己虽然还是个孩子,但我也知道,北京乒乓球的整体训练水平高,训练环境好,来到首都打球有助于自己开阔视野,扩大眼界和格局。”
当时北京乒乓球队的特点是女队强男队稍弱,女队拥有张怡宁、郭焱等世界级名将,男队中虽然也有高手,但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无法和女队相比。潜力巨大的马龙在张雷等教练的重点培养下,很快就绽放光彩,成为北京男乒的主力球员。2003年,15岁的马龙入选国家队。2004年全国锦标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马龙在男子团体赛中担当北京队的第一单打,更是在个人赛上击败了刘国正、王皓等名将,一路打进决赛,只是输给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王励勤,获得亚军。
23年职业生涯中,马龙除了在奥运会上六次摘金外,还获得过31个世界冠军。当问起他对哪一次夺冠印象最深刻、在他心中的分量最重时,马龙回忆说,“比较难忘的是2015年在苏州世乒赛上夺得男单冠军时,我觉得那一次自己才真正被大家认可。而且那是我连续参加了四五次世乒赛才第一次在单打中夺冠,所以我认为那个冠军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更是我实现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起点。”
里约奥运会是马龙参加的第二次奥运会,他在那里夺得男单金牌,实现了大满贯的梦想,所以他用“内心特别激动”来形容当时的感受。“5年后在东京完成卫冕时,我的心情反倒是比里约夺冠平静多了。记得当时对阵樊振东的决赛我是下风球,但还是赢下来了。由于接下来还要打团体赛,我的注意力马上就转到备战团体赛上了,不到结束是决不会放松的。”马龙说。
马龙还是男乒历史上唯一一位“双圈大满贯得主”,外界公认他力量、速度、技巧、发球、防守、经验六个方面均衡且全面,没有短板,于是“六边形战士”的称号不胫而走。谈到这个称号时,马龙笑着说,“说实在话,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是哪六个方面哪六个边,这个评价有些过了。我是专业运动员,从我个人的角度和认知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缺点没有弱点、所有能力都相同且处于最高值的乒乓球运动员,我自己当然也不是。”
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马龙在决赛中击败黑马、瑞典选手法尔克夺冠之后,在赛场兴奋地喊出“I’m made in China!”让全场的中国观众和无数国内球迷感到热血沸腾,并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这场比赛,我不仅代表我自己,更重要的是代表中国队,代表中国!”正是这种爱国情怀,激励他不断前行。
马龙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自律。一年到头,他的生活轨迹基本就是宿舍和训练馆两点一线。训练馆里,他总是来得最早,回得最晚。训练、治疗、贴球拍、换海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他都有着严格的计划。正是热爱、专注与坚持,铸就了马龙的传奇冠军之路。“长期严格要求自己,自律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马龙总结道。
除了乒乓球赛场,马龙的个人魅力、高情商以及在乒坛的巨大影响力,使得他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认可。在奥运冠军港澳行活动中,马龙是最受欢迎、最有人气的运动员之一;2024年12月下旬,他和前国家队队友刘诗雯、教练秦志戬作为国乒代表赴美参加中美“乒乓外交”53周年庆典活动,充分展现国乒风采。他不仅是球场英雄,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人们猜测马龙未来或将扮演更多具社会意义的角色。
谈及未来规划,马龙说:“2025年11月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的第15届全运会,应该是我参加的最后一次全运会了。我现在仍在为这次重要赛事努力训练,但运动规律告诉我,这并不容易。如果届时我的各方面能力指标都达到要求,我会义不容辞地为北京而战。”
(《北京青年报》1.6 刘艾林)